大郭说茶丨33.云南少数民族的喝茶习俗
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
下载APP 下载APP
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

大郭说茶丨33.云南少数民族的喝茶习俗

大家好,我是大郭。《大郭说茶》由福海茶厂出品,将和你一起度过有茶陪伴的时光。


春节假期,我去云南各个地州逛了逛,也路过了好几个普洱茶的产区。在旅行的过程中,我发现云南不同的少数民族有不同的喝茶习惯。在今年的第一期大郭说茶里面,我们就来聊一聊云南少数民族的喝茶习俗。

我们在之前的节目里说到过,云南的茶区大多都分布北纬 25°以南的滇西、滇南,澜沧江两岸山区丘陵地带的温凉、湿热地区。那么在这片地区主要居住着哈尼族、彝族、傣族、拉祜族、佤族、布朗族、基诺族、回族、瑶族、傈僳族、白族、苗族、壮族等等少数民族。自古以来,茶就被云南少数民族所运用,并且在云南各民族的饮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,各民族饮茶、吃茶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。


“腌菜茶”

比如布朗族的“腌菜茶”,布朗族人会在初冬采老茶叶蒸熟,放入碗口粗的龙竹筒中压紧,埋入土中数月或者数年,遇节庆的时候才挖出,把茶叶伴着辣椒和盐嚼着吃。


“凉拌茶”

基诺族风味独特的“凉拌茶”则是采鲜嫩的茶叶揉细,放入碗中,加上黄果汁、酸笋、酸蚂蚁等各种调料,用来食用或者待客。


“青竹茶”

傣族、布朗族、德昂族的“青竹茶”就更富有野趣。人们在野外劳作休息时,砍一节粗壮的鲜竹筒,装入清澈的泉水和茶叶,架在火堆上煮沸,煮好了再倒入稍微细一点的鲜竹杯中饮用,茶香竹香融在一起,沁人心脾。


“竹筒茶”

壮族、景颇族、哈尼族的“竹筒茶”,则是采鲜茶叶经过日晒或蒸煮,稍搓揉后即装入竹筒中,用木棒筑实,竹叶封口。数月后茶叶变黄发香,这个时候再劈开竹筒,取出棍状紧压茶,晾干或烘干备用。可用沸水冲饮,也可装入瓦罐中加香油浸腌成为“腌茶”,炒大蒜或炒其它蔬菜,是一种特有风味的菜肴。


“酥油茶”

而居住在滇西北的纳西族、藏族、普米族则喜欢喝“酥油茶”。人们先将茶叶加水煮沸,滤掉茶渣,再将茶水倒入打制酥油的茶桶里,加入研细的核桃、花生、芝麻、麻仁,当然少不了酥油,反复拉动桶内特制的拉杆,打出油水交融的酥油,加糖或盐就可以饮用了。这种茶饮用之后耐饥、耐渴、耐寒,营养价值非常高,又不会引起血脂的升高。


“苦茶”

佤族“苦茶”饮茶方式很特别,它是将自制的绿茶烤成金黄色,待散发出香味后,放入底小口大的陶瓷缸中,茶叶要占三分之一左右的位置,然后加清水并且在缸里要放一个小木片,再用炭火来煎茶。不时用小木片将茶叶按下去,以防止它沸腾出缸外,等水快煎干的时候,再加清水,然后再煎,煎到水剩一半时斟出茶汁饮用,这种茶,你想想就会非常浓,所以有提神解乏的作用。


“龙虎斗”

纳西族茶酒合一的“龙虎斗”是先把茶叶放到小陶罐中,也是烤黄,然后再加入沸水稍微再煮一煮。但这个茶不是直接喝,茶杯中要先倒半杯白酒再加茶水,水酒交融时杯中发出悦耳的声响,令人十分惬意,饮后发汗解热,据说可以治感冒。


说了这么多云南各少数民族的喝茶习俗,你可能会好奇,这些听起来非常特色的饮茶习惯是怎么形成的呢?其实啊,云南地貌复杂,交通不便,各少数民族大分散、小聚居,造成“十里不同风,百里不同俗”的特殊局面。各民族的饮茶习俗各异,他背后其实反映了生活的地域环境、气候条件、生活方式的不同,这是人们适应并利用自然环境所创造出来的产物。

比如我们拿傣族举个例子吧,傣族居住的地方都是比较炎热、湿润、翠竹满山。那么野外劳作的时候也不方便带太多的器皿,休息的时候如果需要饮茶消热解渴的话,那就就地取材,砍青竹筒煮茶,这是非常方便的;基诺族它也居住于热带炎热地区,所以吃茶的时候加入带酸味的调料,除了消暑解热外,还可生津健胃,助消化;而居住于滇西北高寒山区的藏族、纳西族、普米族,经常是吃肉、乳制品,以保证高热量对抗寒环境。

茶叶是一种普通的物品,在人类漫长的利用过程中,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。普洱茶也是如此,它是礼物、信物,甚至是药物,当然也可以是祭品、商品和饮品。它的文化精髓渗透到了云南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,成为云南地域民族文化中的一朵璀璨奇葩。

我是大郭,我在大郭说茶,我们下期接着聊。

参考文献:

(1)昌建纳:云南少数民族与茶[J]茶业通报. 2006.28(2):91-93

(2)朱力平,董正晓:云南少数民族普洱茶文化论[J]边疆经济与文化.2017.2:52-54